加大思维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要紧任务。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有关。假如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考虑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少创造性,那样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思维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要紧的,可以一定地说,加大思维练习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要紧一环。
有如此一种想法:觉得语文教程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非常紧张,哪儿有空闲去进行思维练习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必要的。这是由于语文教学中的思维练习,并非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练习的时候,其中就融进了思维练习,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练习于读写听说练习之中。通俗地说。思维练习并非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如何去想。如此,不只进行了思维练习,得且也会把读写听说练习搞得更好。既然这样,何乐而不为?
尽管对思维练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如此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质状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练习。所不一样的是,有些是有意识进行的,有些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此说,并非没依据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诸方面思想品质,领会事件的种种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剖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事件的总体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每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合成 一个整体。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件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总结。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 语文常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状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非常普遍。由此看来,思维练习在语文教学范围中,几乎每人在做,易教网在做,并不神秘。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的进行,其成效是不同的。假如具备进行思维训 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的针对教程和学生 的实质状况,适合的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常识,传授一些思维的办法,那样其教学成效比不如此做绝不相同。由此不难看出,作为语文教师,具备或增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练习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进行思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水平,使学生的思维具备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思维练习呢?那就是教师有意识的、不失机会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备敏捷性,就是使学生考虑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可以把应该想到的内容考虑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考虑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考虑问题速度非常快,但不合情理,如此的快,其实是费时。由于它没实质意义;考虑问题合乎情理,但缓慢异常,显 然,这是思维水平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1.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方法,把某种情形、某种情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种条件下,请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需要考虑问题。因为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考虑问题就需要要与该情境的步伐相吻合,不可以 任意拖延时间。如此,他们考虑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比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如此一个环节,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的一根根拨弄失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 教师对学生说:无名战士为何小心翼翼的、一根一根的拨弄失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由于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我们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气力把这类东西讲出了。他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一根-根的拨弄火柴这个动作和慢慢的数火柴的微弱声音表达我们的心愿。此时,他有多少话语要对战友说啊,可是他已经不可以说出这类话了。同学们,倘若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 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讲出。
教师的这一番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飞速地考虑着,并且一个接-个地站起来发言。学生的发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这七根火柴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千万不要小看它呀;
这七根火柴可以保存下来很困难,它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千万不可以损毁呀;
请看了解,这-共是七根火柴,一根也不可以少了呀;
我已经不可以了,把这七根火柴交给部队,这任务就拜托你啦;在前进的路上,不管多么艰难,多么困苦,你可必须要完成任务啊! 学生为何能在短期内对如此一个并不是浅易的问题获得这样的认识呢?这是由于他们飞速地开动了脑筋。学生为何可以飞速地开动脑筋呢?这是由于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情境.既促进学生飞速地考虑,而又便于学生考虑。如此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空闲需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 需要,不可以脱离学生的实质,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需要学生。伴随时间的推移,对某项练习内容的速度需要,可以逐步提升。这 样按部就班地练习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比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训练的形式。词、短语、句子的训练都可以如此:教师讲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 法结构的剖析。 以句子的训练为例:开始时,教师讲述一个单句,重复三遍, 然后由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几天后,学生熟知并学会了这种练习 形式,教师再讲述题目时就改为讲述两遍,进而再改为讲述一遍。当教师讲述一个单句,在只说-遍的状况下,学生已能准确而飞速 地指出句子的主干之后,教师再逐步提升复习资料的困难程度。从需要学 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到剖析句子的六种成分;从普通的单句,到复杂的单句;从单句到复句;最后,教师讲述一个句子,需要学生判 断其是单句还是复句,若是单句还要剖析句子成分,若是复句 就要指出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如此,逐步缩短期,逐步 提升困难程度,就会使学生考虑问题的速度日渐提升。如此做,不只有 利于学生运用语法常识讲解语文现象能力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语法教学的水平,而且对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大有裨益。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考虑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假如思路不通或思路阻塞,那样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考虑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水平越高。
练习思维广阔性的办法不少,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
为了练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手段使学生的 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由于,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考虑问题的范围越宽广。假如教师的启发,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那样如此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
全局性启发不只可以有效地练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多的教学成效。
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谈课文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听了教师的话,学生积极考虑并踊跃发言。最后,大伙一致觉得用骗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最准确。由于,课文中的的两个骗子是骗人的,那个皇帝和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等,都是既被骗,又骗己,还骗人。总之,文中的人物,除去那个孩子以外,都在围绕着-个‘骗字活动着。
因为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而要概括得全方位、准确,就需要把思维引向全篇课文,因此这种 全局性启发对于练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行之有效的。
2.添加式拟题
添加式拟题,指的是:在课文原有标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汇,拟定意思愈加充实具体的新标题。如此做有 两个用途:因为课文的原标题已排除在外,因为添加标题也是拟出 一个排除一个,因此这就促进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范围,此其一; 因为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因此学生的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进行广泛的考虑,此其二。
比如,讲授《故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 布置了如下的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 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或限制性的词汇,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读课文之后,学生站起来相继发言,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并且结合课文作了简要说明。学生添加的标题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不值得留恋的故乡
使我气闷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明确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知而又陌生的故乡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教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范围。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他到精细.周到,全方位,没漏洞,不疏 忽大意。这便是思维的周密性。假如遇见问题只不过粗略的草草一想, 所得到的认识非常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如此就影响了思维的 水平,得不到应有些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绍两种主要做法: 1.多方探求 所谓多方探求,是指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 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答案。 比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了全文 之后,提出了如此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人 物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塑造的。既然这样,为何文中的次要人物 作者给他取名字叫’卢进勇‘,而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反而不给他起 名呢? 一学生回答:作者不给无名战士取名字,可以使读者想到那些 为中国革命光荣牺牲而没留下名字的人。就是说,无名战士是为 革命牺牲了生命而没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的代表。 教师说:非常不错。大伙再想想,无名战士的思想、言行,还代表 了什么人? 又一学生回答:还代表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又留下了名字的 革命先烈。 教师说:非常不错。如此认识问题就全方位多了。无名战士崇高 的思想,高尚的行为,确实是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所有革命 先烈的代表。大伙再想一下,无名战士还表示什么意思人? 另一学生回答:我觉得’无名战士是全体红军将士的化身。 由于,全体红军将士都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都具备无名战士这 样的光辉思想和高尚品质,假如他们遇见了无名战士遇见的情 形,他们也会如此做的。所以说,无名战士还是全体红军将士的 代表。 教师说:完全正确…… 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再追问,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该 问题获得全方位、周到的认识,在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同时,也 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周密性。 2.彼此联系 假如孤立的去看一个事物,就大概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 结论;假如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去认识,就大概得出全方位、正 确的结论。所以,在认识事物时,指导学生运用彼此联系的 办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同志的信赖》一文时,教师请学生谈谈 文中的两个人物一-鲁迅和方志敏哪个是主人公。结果课堂上出 现了两种对立的看法一-一说是鲁迅,一说是方志敏,而且两方 各执己见.却又哪个也不可以说服哪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对大伙 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此, 大伙应该从这两个人物彼此联系中找到正确答案。具体说就是: 想一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对表现方志敏同志有哪些用途; 想一想文中他们志敏同志的描述对表现鲁迅先生有哪些用途。 经教师这一指点,学生的思维走上了正轨。通过联系起来看 问题,他们非常快统一了认识。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说明方 志敏同志非常有眼力,把此事托付给鲁迅先生是正确的。文中他们 志敏同志的描述,说明如此一位有着不平凡历程的共产党高级 领导人,在如此生死存亡的要紧时刻,把如此异常要紧而又无比 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鲁迅先生,这对鲁迅先生是何等的信赖。这就 突出地表明:鲁迅先生虽不是中共员,可是,在所有共 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赖的同 志。显然,文中介绍方志敏是为了称颂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本 文的主人公。 由此看来,指导学生彼此联系地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 维周密性的又一有效渠道。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将来社会角逐的一个要紧方面将是创造力的角逐,哪个的创 造力强,哪个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行创造教育具备 不同一般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 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些考虑。创造 性思维具备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讲,不可以需要他们所进行的创 造性思维,可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进用途;也不可以需要 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需要具备实质意 义;只须他们所进行的考虑,对他本人来讲是前所未有些,这就 好了。由于,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考虑,只不过一种练习,是为他 以后具备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1:多向思维练习 所谓多向思维练习,就是练习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渠道 地考虑问题,寻求对-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 题的多种正确办法。进行多向思维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 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路的能力。进行此种练习,难以满足于已 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正确答 案,直到想尽为止。 比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用 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需要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 面运用无边无垠造句,把该词汇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 且造句的内容不能重复。依据教师的需要,学生相继发言如下: 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上那无边无垠的麦浪。 见到那无边无垠的大海,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在无边无垠的大革原上,汽车可以随便驰骋,不需要担忧超速 违章,也没红绿灯。 看那蔚蓝的无边无垠的天空,有几朵白云在飘荡,它载着我 的理想,载着我的期望。 在无边无垠的大沙漠上,有一队骆驼在行进。 常识的海洋无边无垠,大家应该勇于探索,勇于追求。 陈景润在无边无垠的数学海洋里遨游。 红军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 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大家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 他坐在飞机上俯瞰无边无垠的大地,脸上展出了甜美的微笑。 一个分子虽然极其微小,但对于原子核来讲,却是个无边无垠的世界。 大家的祖先过去生活在无边无垠的原始大森林里。 1976年4月5日;无边无垠的白色花圈的海洋,涌向了天安门 广场,花圈下面,是一张张严肃的面孔。 黄河泛溢了,淹没了田野和村庄,只留下一个无边无垠的小世界。 一个人的想象是无边无垠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比勤奋更为要紧。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受尽煎熬的穷苦人感到,生活漫漫, 无边无垠,哪儿是边际?哪儿是尽头? 中国人民可以推翻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创建一个新世界,它的 力量可以冲破云天,通达地墁,无边无垠。 贪婪的欲望就像一座无边无垠的地狱,你一旦陷进来,就会把你毁灭。 张海迪的身体残废了,或许你会说她陷入无边无垠的痛苦的深渊, 然而她的意志并没垮,她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跨进 了无边无垠的欢乐的海洋。 上述造句,尽管有些还需要推敲,但可以了解地看到,学生 的思路已经打开、因而有些造句的内容是具备肯定创造性的。 2.变向思维练习 变向思维练习,就是练习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渠道地思 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认识。变 向思维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影响的能力。进行 此种练习,其重点是引导学生跳出一般的考虑范围,改变一般的 思维方法,重在求变。 比如,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 用敷衍了事作口头造句。当学生采取否定说法作了几个口头 造句之后,教师对学生说:遇见像‘敷衍了事’如此的贬义词,大 家采取否定的说法,这是正确的。但,这是一般的说法,习惯性 的说法。大伙能否把思路进一步打开,跳出原有些考虑习惯的 范围,采取一定的说法继续用‘敷衍了事’作造句呢?所谓一定的 说法,那就是造句的内容应该体现出‘敷衍了事’是正确的.是值 得称颂的。大伙想想看,能否作出如此的造句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几名学生都说出了符合需要的句子。其中 一个是: 抗曰战争时期,某些敌占区的伪村长,其实是抗日干部,是 共产党员。他们借用伪村长这块金字招牌,和敌人巧妙周旋。 但凡日本鬼子交给他们的差使,他们都尽可能的搪塞,应对,敷衍 了事,而又不露马脚,不让敌人抓到把柄。他们用这种方法,给 老百姓办了不少有利的事情。 这个造句告诉大家,当思维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的 时候,创造性的成就就随之而生了。 3.新向思维练习 练习学生用前所未有些新方向、新角度、新渠道考虑问题, 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认识,这便是新向思维练习。 其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练习重 在求新,要设法使学生自己开辟思维的新角度、新渠道,激起 学生智慧的火花。 比如,《松树的风格》一文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了全 文之后,告诉学生: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去别的原因以外,还 在于作者刻意求新。作者没重复前人赞美松树的种种看法,而 是选取了一个新角度,即把松树的品质和共产主义风格联系起 来了。正是这种首创,使本文大放异彩。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 学习本文的一个要紧方面,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刻意求新,勇 于首创的精神和做法。请大伙开动脑筋,能否以‘青松赞’为 题,作一篇既与前人对松树的赞美不同,又与本文作者对松树的 赞美不同,新颖而独具特点的口头作文呢? 学习经过短暂的考虑,作了几篇口头作文。其中一篇是如此 说的: 桃李绚烂多彩,杨柳仪态万方,菊花赏心悦目。在那春风拂 面的时节,松树不和桃李争春;在那草木繁茂的夏日,松树不和 杨柳争夏;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季,松树不和菊花争秋。到了冰封 雪飘的严冬,万花早已凋,万树只剩枯枝,那青松,迎寒风,傲 冰雪,郁郁苍苍,巍然屹立,吐露出一派生机。它把美好的时光 让给了别人,把严峻的时刻留给了自己,这种先人后已的精神, 不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的写照吗? 这篇口头作文有肯定的首创性,这正是教师指导学生打开 思路、努力求新的结果。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练习略说如上。搞好思维练习重点在于 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办法 则应运而生。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l996.5
1f6a